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八闽动态

三明市中医院:为千年本草种下“春天”

来源:三明日报 发布时间 : 2025-11-19 08:18

 

中药展示区

 

中草药科普园

  ●沙县记者站 薛辰怡 文/图

  在沙县区水南凤凰路,有这样一家医院,为了推广中医药科普教育,它建立起“一馆一园一区”并免费向群众开放,编撰《中医药文化教育》等教材并配套建立推广中医药科普校本课程,让更多群众有机会走进中医药的世界。它就是三明市中医院。

 

一座“活”的中医药博物馆

  “这个是齿尖臭茉莉,全株都可以药用。”“这是鸡眼草,性味甘辛平。”10月27日,来自沙县区老年大学的20余名学员在三明市中医院药剂科刘金章副主任中药师的带领下参观中草药科普园。

  “这里的中草药特别丰富,平常我们没机会见,今天来学习我特别开心。”学员黄盛荣说。

  这个藏品丰富的科普园建于2021年,种植了近400种沙县常用药膳植物及民间习用青草药,实现了中草药活体展示与教学功能。

  为保障科普园能全年开展免费解说服务,院方组建了一支以刘金章为主,三明市中医院药剂科其他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专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解说员队伍,专业的讲解和丰富的中药活体展示吸引了大量省内乃至全国各地同行及周边市县群众参观。

  科普园,只是三明市中医院中药资源普查展示馆藏品的活体延伸。

  “在那次普查中,我们采集到了沙县区药用植物标本180科1032种……”走进三明市中医院中药资源普查展示馆,学员们正认真地听着展示馆的来源与藏品。

  “我刚刚看的那么茂盛的中草药园竟然只是冰山一角,这里还有更多我不认识的药材。”学员叶春霞说。

  该馆建成于2018年。当时,沙县被列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县,普查结束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品种数据,院方选择了二次利用。2021年,中药资源普查展示馆建成,馆里展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全过程及成果,人们可以看见1149种中药腊叶标本。

  除了依托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诞生的“一馆一园”外,医院里还有一个2018年就已建成的中药展示区。走进医院一楼大厅的中药展示区,人参、乌梢蛇、鳖甲等90种中药材标本填满了展示柜。仔细看去,每个标本瓶、标本框上贴有中药材的名称、功效、产地等,让大家能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中药材及中药饮片。

  截至目前,“一馆一园一区”已经吸引了超1.65万人次前来参观。

 

一支痴迷中药科普的团队

  “一馆一园一区”的背后,是一群对中医药科普怀有赤诚之心的人。而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正是刘金章。

  作为一名中药师,刘金章很早就发现,沙县地处山区,早年缺医少药,一直有自采草药的历史,但是随着困难的日子日渐远去,大家印象里的中草药也越来越模糊。“其实仍然有很多人对中草药感兴趣,但是会认的人越来越少。”刘金章说。

  2006年,刘金章走进沙县老年大学,成为一名兼职教师,开始进行中草药知识的科普。

  这样的科普课一开讲就是近二十年。这期间,刘金章带过的学员人数总计超千人,教师团队也从开始的1人增长到了如今的20余人。如今这些资深中医师带着各自专长,走进沙县区老年大学,每周都进行授课,成为学员们的专属老师。

  在为老人们科普的同时,刘金章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中医药科普。

  2021年9月开始,刘金章带着中医药科普教材《中医药文化教育》及自行编写的中草药科普教案走进沙县的校园。第一站他来到了三官堂小学进行校本课程试点,在长达数月每周一次的课程大获成功后,他又将这种模式带进了鼓楼坪幼儿园、三明农校等更多学校。

  如果说走进校园、深入社区是播撒中医药的“种子”,那么三明市中医院的科普之路,更有着让种子“开花结果”的深远谋划。

  线上线下,打造科普新阵地。 医院通过公众号、今日沙县APP推出的中草药系列文章,自2022年起已发布61期,平均单期超2.2万的点击量,让古老的草本智慧在云端“圈粉”无数。线下,将中医药科普融入义诊、灯谜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中医药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日常。

  服务产业,探索融合新路径。三明市中医院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服务沙县小吃这一特色富民产业。他们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出125种与小吃产业相关的药膳植物,汇集成《沙县小吃传统药膳》一书,整理编写的《民间习用青草药》一书正在印刷出版中,今年8月,参与筹建的药食同源大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研究院助力中草药药材种植和深加工进一步发展,让沙县小吃传统药膳焕发新的活力。”谈及未来,刘金章的话语中信心满满。

附件下载: